查看原文
其他

很多城市,除正式名称外,常常还有别名。如伦敦叫雾都,威尼斯叫水城,重庆叫山城,广东叫羊城,昆明叫春城,哈尔滨叫冰城……这些名称,或源于历史,或源于地理风貌,或源于神话传说,都能很好地体现城市特色。济南自古多泉,故别称泉城。有《老残游记》为证:“进得城来,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,比那江南风景,觉得更为有趣。”然而,“泉城”之名始于何时,众多资料、文章却都语焉不详,只以“济南素有‘泉城’之称”搪塞之。笔者不揣谫陋,试考“泉城”之名的来历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济南城的变迁

         历史上济南城垣有三个阶段:济南古城、齐州州城、济南府城。

        济南古城。秦统一六国之后,秦始皇置36郡,现在的济南市区实际上隶属于济北郡,称“历下邑”。“济南”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。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刘邦封儿子刘肥为齐王。高后二年(公元前186年)“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”(吕王即高后之侄吕台)。汉文帝十六年(公元前164年)六分齐国,将济南郡分给悼惠王之子刘辟光,封为济南王,命名为济南国,治所设平陵城。汉灵帝时曹操曾任济南相,屯兵平陵和历下。晋永嘉(公元307年—312年)以后,郡治由平陵迁至历城,城垣逐渐扩大,济南遂成为郡治的开始。以后各朝,有时改“郡”,有时复“国”。


        齐州州城。北朝及隋、唐各代又改济南为齐州或齐郡。从北宋时代,属京东东路。宋徽宗政和六年(公元1666年),齐州升为济南府,治所设历城,济南遂为府治之始。《太平寰宇志》记载:“宋代历城的城厢,城西南二百步为趵突泉,城东门百步为黑虎泉。”这是济南城垣的最早确切记述。以后金、元、明、清都在济南设府,一直沿袭未改。


        济南府城。元于钦《齐乘》记载:“舜庙在府城第二坊”。这时府城是土城。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将土城改为砖城。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将三司(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)由青州前来济南,济南遂成为全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至今未变。崇祯十二年(公元1639年),清军攻陷济南,将府衙全部烧毁,清康熙五年(公元1666年)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明代德王府的基础上,又建起了巡抚部院署,这些衙署及官员府邸,至今犹有遗迹。1929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,改设济南市。


        济南泉水众多,湖山胜迹,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,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,然而清以前,文献资料中从未出现“泉城”二字,最多的譬喻是“似江南”“亚江南”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民国济南称“水都”

清末民初,西学东渐,风气渐开。济南开商埠、兴学堂、通铁路,许多文人墨客用白话文记录下了对济南的观感。

1924531日至65日,时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的周作人应邀到济南讲学,在济南度过了4天多时间。期间,他作了8次讲演,并于61日下午和4个朋友游览了大明湖,62日上午游览了金线泉、趵突泉、商埠公园等处,对济南留下了良好印象,并作《济南道中》三篇(实际上是写给孙伏园的信,后被称为书信体散文),分别刊载于69日、620日的《晨报副镌》,后收入散文集《雨天的书》。


在《济南道中(之三)》中,周作人写道:“济南则很有江南的风味,但我所讨厌的那些东南的脾气似乎没有。”这是一个南方人眼中的济南,应和了宋人黄山谷“济南萧洒似江南”的诗句。

老舍与济南的缘分颇深。在20世纪30年代,老舍曾两度执教于教会学校齐鲁大学(现山东大学西校区)。19307月至19348月是第一次,19378月至193711月是第二次。两次加起来时间长达4年半之久。这段时期,是老舍创作的黄金时期,他写出了《猫城记》《离婚》等小说,写出了《济南的秋天》《济南的冬天》等散文名作。老舍可说是济南山水的知音。

1937年发表的《大明湖之春》中,老舍写道:“泉、池、河、湖,四者具备,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,它是北方唯一的‘水城’。”


在文学史上享有“女兵作家”之誉的谢冰莹,1947年的春末夏初曾到济南探亲,写下了散文《济南散记》。文中写道:“济南,的确是水都。

把济南坐实为“水都”的,是一篇《济南漫步杂记》的文章。该文作者吕保田,是奉命视察各大煤矿区的官员。文约万字,发表于1944年第4卷第9期《国民杂志(北京)》。该文发表时有一肩题: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;水都万象,旅人多愁。”更重要的是,在文中,有这样一段叙述:“在许多的广告上都写着‘水都济南’什么什么的,实际上,济南也真不愧称为‘水都’……在每条巷子里,多通有一条活水沟,一些妇女便在两畔浣衣。”连广告上都写有“水都济南”,说明济南人自己也认可这别号了。


然而细分析,“水都”二字于济南却不甚贴切。水多的地方都可叫水都、水城或水乡,比如威尼斯称“水城”,苏州称“水都”,聊城打造“江北水城”,台儿庄打造“江北水乡”。济南水多,但这水却与别处不同。是“家家泉水”。泉之多,仅老城区范围内就有136处。有一位民国作家,对济南人依水而居的生活作了生动描绘:“傍水的人家,都是在石驳岸上建起他们的住家,时常从他们的窗户间,泼出一桶水,豁剌剌地一声响,惊破了水面上的沉寂。每天虽然有那么些住户人家的脏水污物投向泉流上去,但是泉水是毫不停留的,一会功夫就把这些污浊的东西,流向北去,变成湖底的泥浆了。所以济南内外城泉流,无疑是做了济南的一个清滤器。”这段文字,出自一本小册子《济南》的第一部分《泉之城》,作者,就是民国作家倪锡英。

倪锡英,1911年出生于无锡东亭镇大厦村,1942年因病去世,为明代大诗画家倪瓒(倪云林)第21世孙。倪锡英酷爱旅游和儿童文学创作,除散见于报刊的游记外,主要编写了两套丛书。一套为儿童知识文库。另一套都市地理小丛书,为他被中国社会教育出版社派往全国各地作社会调查所作。丛书包括《济南》、《青岛》、《上海》等9本,连同以前写的《泰山·曲阜游记》,由上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。《济南》约4万字,1936年出版,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济南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内容丰富、言简意赅,是不可多得的济南文献。

倪锡英对济南的印象是深刻的,194011月,客居重庆的倪锡英又写了《大明湖雪中游》一文,在文中,他回忆了1932年冬游大明湖的情景,并有一段话总结济南的风光特色。他写道:

原来济南的风景线,是由“湖”“山”“泉”三种因素构成〈的〉。在济南民间有句谚语,叫做“湖光山色与水清”,“湖光”是指大明湖,“山色”是指千佛山,“水清”是指趵突泉。这三样法宝,造成了济南风景美的主要骨干,这个美点如果表露地说出来,那就是刘铁云氏在《老残游记》上所写的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”两句话。济南的最可爱处,就美在这个“家家泉水”上面。整个的济南城,是被包围在泉水的潜流中,这泉水,浸润着所有济南全城的大街小巷,使济南蒙上了一重水色的轻纱,显得潇洒而美丽。这些泉水,是以城周四围的群山为源,衍流入城,分布为有名的七十二泉,趵突泉以冠军突跃的姿态,结成了群泉迸发的水花,而大明湖又成了“群泉之家”,变为一切泉流的总汇。所以,济南可以说是一座“泉之城”,而大明湖却堪称是一个“泉之湖”。
   
“泉之城”!“泉城”的别名呼之欲出了。


毛泽东一日之内两称“泉城”

1948年9月24日,济南解放,人民政权建立。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济南进入了一个和平建设的历史新时期。从1949年4月起,数十万济南市民参加义务劳动,拆除了旧城外圩子门,拓建道路。1950年2月,又一段一段拆除了济南府城墙。几乎在同时,济南市人民政府组建了“都市计划委员会”,负责城市建设规划工作。1950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《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》。《纲要》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:“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”,即西至玉符河,南至大涧沟、黑龙峪,东到刘志远庙。

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,开国领袖毛泽东进行了7天休假,10月26日下午,毛泽东到达济南,10月27日上午,毛泽东在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陪同下,参观了四里山、趵突泉、大明湖、泺口。据王东溟《毛泽东休假到山东》一文记载,在珍珠泉毛泽东背诵了明代诗人晏壁的咏珍珠泉诗:“白云楼下水溶溶,滴滴泉珠映日红。渊客泣来无觅处,恐随流水入龙宫。”咏完诗后,毛主席十分感慨地对许世友、高克亭说:“济南叫泉城,到处都是泉水,真是名副其实啊!”


10月27日下午,毛泽东在许世友、高克亭的陪同下游览了大明湖。在小沧浪亭,毛泽东看了清朝书法家铁保写的楹联: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,然后又环视了一下湖面,感叹地说:“泉城真是名不虚传。”

“泉城”之名行于天下

“泉城”,或许自古就存在于济南人的心里,毛泽东一经说出,便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,迅速在济南人的心里生根发芽。之后,“泉城”二字开始见诸官方文献。

1965年11月,济南市政府将西门月城街、西门大街、院西大街以及南北向的七忠祠街、福德巷5条街巷合并,命名为“泉城路”。随即又将院东大街、府西大街、府东大街以及南北向的金牛丝巷、郑家胡同、北斗巷6条街巷合并到新命名的泉城路。

1979年7月《济南文艺》创刊,1981年更名为《泉城》文艺月刊,1985年又更名为《当代小说》。

1980年,《泉城纪游》一书由齐鲁书社出版。

1999年9月25日,泉城广场建成。

之后,以“泉城”命名的事物便多了起来:泉城公园、泉城中学、泉城路街道办等等,不一而足,“泉城”逐渐名扬中外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